個人品牌的經營不是「刻意練習」

 

我沒有特別在經營個人品牌。

前陣子在與朋友的聚會上被問到何時開始經營個人品牌,「我不覺得我有在特別經營個人品牌」是我當下不經思索即脫口而出的回應。

但這幾天腦海中一直浮現朋友們當下疑惑的表情。

 

我在之前文章《比起個人品牌,真正該好好經營的是「職場品牌」》曾分享過「一個好的『個人品牌』主要是希望自己的工作專業被看見、被認可,而這部分要呈現的重點在於『工作專業』,因此,說得比較明確點,其實真正要建立的是『個人職場品牌』」。因此,不覺得自己有在特別經營個人品牌,而是由過去到現在累積的故事所呈現的樣貌,其實都是憑藉過去因為學業及工作需要所累積的「工作專業」與「個人經歷」,過去的文章中主要分享自己的工作經驗,藉由這篇跟大家分享個人經歷。

Read more

個人職場品牌到底是什麼?

社群媒體興起而創造出的網紅時代,讓許多人認為「知名度」與個人品牌一樣重要,然而就像「品牌」與「行銷」的不同,品牌表示的是獨一無二的特色,是歷久彌新的價值,行銷則是透過短期的規劃及活動讓更多人認識品牌。爆紅是一時的,職場卻是長期的。

關於個人品牌以及個人職場品牌的差別,可以看另篇文章:
比起個人品牌,真正該好好經營的是「職場品牌」

 

個人職場品牌不只是在說法上增加「職場」兩個字,
若要比喻的話,我會把它比擬成【調色盤】。
Read more

你聽過 Social Selling 嗎?網路時代做業務更需要經營社群媒體

用電話陌生開發(Cold Call)客戶在網路時代的重要性不減,不知道大家在做陌生開發時,是不是也會跟我一樣,常常被客服人員擋在第一線後就不知該如何是好?

陌生開發真的不簡單,第一線被客服擋下後就無法聯繫上窗口,更甭談有機會與高階主管聊聊了,尤其是面對中大型等客服系統做得更完整的企業。

於是,我嘗試透過 Facebook 和 LinkedIn 找潛在客戶的聯繫窗口。

但前者常讓我吃閉門羹。我歸納原因,發現首先大家比較不會看陌生訊息,加上對很多前輩而言, Facebook 是個較私密的空間,不希望被工作打擾,因此我傳的陌生訊息常常石沈大海。而後者卻意外的幫助我找到了相關的窗口,尤其透過 LinkedIn 上的聯絡人(弱連結),反而讓我有機會與窗口洽談合作。

因此,經過個人實際測試,我發現透過網路社群平台做 B2B 業務開發是有用的,後來也在相關書籍中得知,原來這樣的業務開發模式就叫做 “Social Selling”(社群銷售)

 

Read more

比起個人品牌,真正該好好經營的是「職場品牌」

在企業面臨競爭愈來愈激烈的年代,身為一個求職者所面臨到的職缺競爭也是愈來愈激烈,不只要跟國內的人才競爭,也要與來自海內外的國際化人才相抗衡。

要如何讓自己能夠脫穎而出「被看見」,變成這時代的顯學,愈來愈多上班族在討論與研究「個人品牌」的經營。但究竟所謂的「個人品牌經營」是什麼意思?又該怎麼衡量自己是否有必要建立個人品牌呢?

 


在討論為何要建立個人品牌前,
我們先來看做得好的「個人品牌」是什麼樣貌?
是指公司內部的人氣王?還是在外走跳的知名意見領袖?

Read more

三個月內獲得六個面試機會,LinkedIn 四項求職隱藏功能你用了嗎

其實我早在 2012 年唸研究所時開始使用 LinkedIn 做職場社交,到現在已經六年多的時間。當初之所以會開始使用 LinkedIn,是研究所的教授 Cathryn Edelstein 在國際學生剛入學的課堂中,就把建立 LinkedIn 個人頁面當成作業,告訴我們如果未來想要在美國找實習或找工作,就一定要會使用這個職場社交平台。

除了和身邊在校的同學和教授先建立 Connections,漸漸地為了要擴展自己的人脈圈及希望有好的實習機會,不論是課堂上或是學校講座邀請來的講者,我都會在課堂前先到 LinkedIn 上查過他的資料(當年身為研究生的我會強迫自己在聽演講前先想好三個演講結束 Q&A 時要問的問題),一來是對於講者有更多的背景認識,另一個優勢是我偷偷期待講者會發現這個現場問問題的學生,不只做功課也會先看過他的 LinkedIn 個人資料(LinkedIn 有個功能是可以看到有哪些人來看過自己的頁面)。

不只是這樣,我在演講過後都會寄 LinkedIn Connection 邀請給講者,會跟他自我介紹自己是當天參加講座的學生,非常感謝他的分享,有哪些重點讓人印象深刻,希望可以成為他的 LinkedIn Connection 日後獲得更多他的經驗分享資訊(當時還沒有「純追蹤」功能),或是被他的公司理念所感動,希望畢業後有機會可以到他的公司實習或工作。當時的這些習慣讓我可以擁有一些 Connections 像是 美國 2016 和 2017 年被選為全美前五十大的非營利組織 CEO、強生的總監、 紐約 NBA的資深招募人資等。

而回到台灣後,我也持續經營 LinkedIn。
以下和大家分享這六年多經營 LinkedIn 的心法與經驗:

 

開啟職場意向

跟 104、1111 等求職平台一樣,如果目前在職中但是想看看其他工作機會的話,這個功能相當方便,開啟後每週平均被搜尋曝光次數大約 100 次上下。他有顯示「不會顯示給目前在職的公司」(雖然也很老實地說無法保證完全的隱私),但基本上要有付費的招募帳號才會看到職場意向,所以若公司沒有這樣在 LinkedIn 上的招募預算,基本上可以不用擔心會被發現。

點選進去後,會看到以下的畫面。

建議先把下方選項都完成後再開啟(右滑)這功能。
選項都還蠻貼心的,不會很難選擇。

 

求職狀態選擇(按右邊的小箭頭會滑出選項)

  • 積極求職和應徵(白話文:非常急著想換新工作)
  • 稍微留意新職缺(白話文:如果有好機會就想換工作)
  • 沒有留意,但願意看看有什麼機會(白話文:滿意現況,不排斥聊聊)
  • 對新機會沒有興趣(白話文:我也不懂這選項是什麼心態,你想選就選)

開始日期(按右邊的小箭頭會滑出選項)

  • 越快越好(白話文:下週或是下個月我就可以上工了!)
  • 1–3 個月(白話文:會希望把現在手上的工作好好結束再到新崗位)
  • 4–12個月(白話文:目前工作還行,但覺得今年可以換個環境了)
  • 沒有預設時間(白話文:我要待要離職都可以,沒在急的啦)
 

 

您有興趣的職稱?

想得到的職稱都可以放上去,但建議不要太廣泛,以兩個專業為主。因為若招募人員看到你對這些職位都有興趣,會看不出你的專長,也會認為你對自己的職涯很徬徨。

這個部分在填的時候要用英文(還不支援中文),但可以填個關鍵字,下方就會很多選項可以勾選。同個專業建議可以選兩到三個職稱,例如輸入 Brand,下方可以勾選看是要 Brand Manager 還是 Branding Manager,以及 Brand Representative。

系統會自動儲存你勾選過的職稱,若是日後不希望這個職稱,可以直接在頁面上點選就可以取消。

 

 

您的理想地點?

這邊可以打中文,但有個小小撇步,就是若是想要在台北找工作,不要只選「台灣台北市」,也可以新增「台灣」「新北市」「Taiwan」,這概念有點像是在經營關鍵字,要想到有些在找人的公司可能會輸入的是英文,或是他們不會只想找台北市的,會開放範圍到台灣等等,所以建議地點可以把台灣跟 Taiwan 都加入進去。

 

您想找什麼樣的工作?

這邊是複選題。但除非你想去外商公司(外商公司很多好職缺都是約聘的),不然建議只要勾選「全職」就好。

 

您的理想產業?

這邊的選項我還沒有感受出有什麼關鍵秘訣,我個人是選了約 20個產業。

 

您理想的公司規模?

這邊的使用者設計是滑桿式,可選擇最少 10 到最多 10,000人(新創公司招募人員哭哭)。

都填完選完後選擇是否要開啟「讓招募專員知道您願意看看其他機會」,選擇完後按右上儲存就完成囉!

 

 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
搜尋曝光次數

正所謂要看的不只是數字,而是數字背後的意義。

這條控制選單上呈現的三個資訊:檔案訪客、動態人氣、搜尋曝光次數,都有它的功用,善用這些數字跟資訊,對於求職也相當有幫助。

特別舉最右邊的「搜尋曝光次數」這功能。

點選按進去後,可以看出上週有「哪些公司的員工搜尋了你」。

試著推論會搜尋你的員工,有哪些原因搜尋你?

我個人的解讀為:

  • 對你的職涯好奇的朋友,直接搜尋你的名字
  • 在招募人才的員工,搜尋該職位人才時找到你
  • 在找合作夥伴的員工,搜尋公司合作機會時找到你

以上三種原因都蠻重要的,都是潛在的人脈機會。

因此你也可以往下繼續看「搜尋你的會員都從事什麼工作」?

是業務?是招募人員?還是投資顧問?等等

這邊補充分享個人經驗,當我的職場意向功能開啟時,搜尋我的員工是招募人員的比例曾高達 17%,由此可知開啟職場意向蠻有效的。

除了上述兩個,我也會推薦再往下看第三大資訊「找到你的關鍵字」。

從這個顯示可以知道自己被招募人員定位成什麼樣的人才。我過去的職涯偏向行銷,現在則轉成市場開發以及 partnership,因此當這邊出現的關鍵字有「商務」或是「業務」時我會特別開心,也知道自己的 LinkedIn 職場經營方向是對的。我常用這些資訊檢視自己的 LinkedIn 經營成效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職缺關鍵字

LinkedIn 雖然是很多公司招募人才的絕佳管道,但是一般人的搜尋功能有限,LinkedIn 提供不同需求的會員不同功能及服務。例如有「Recrutier 精簡版」讓招募人員可以有更多針對招募管理的功能(每月 $3,590),也有「Premium Career」針對求職者(每月 $950)、「Sales Navigator」針對客戶開發需求(每月 $2,390)或是「Premium Business」不特別尋求特定合作機會(每月 $1,890)也有相對的輔助功能。

台灣目前還很多公司的招募人員不會成為付費會員,因此要如何讓他們「找到」你,關鍵字就很重要了。如果想要找行銷機會,工作經驗或是過去的工作職稱就要有 Marketing 這個關鍵字。就像工程師的關鍵在於要把專精的程式語言放在個人頁面介紹上。

況且在搜尋時,對方第一眼就只看得到顯示列表上的「照片、個人名字、現職、曾任職」的基本資料,我覺得關鍵字比個人頁面上的專業簡介更重要,它決定了搜尋者要不要進一步點進你的個人頁面。

 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
LinkedIn 搜尋職缺頁面

App 右下角有個公事包的圖案,可以看所有職缺!
推薦透過兩個設定,幫助自己更主動的把握任何職場機會。

  1. 看到不錯有興趣的職缺養成儲存習慣
     可以在個人頁面看到自己儲存過的所有職缺。這個功能不只是用在可以先儲存,等有空時再來好好研究工作需求外,也可以知道自己有興趣的工作有哪些關鍵能力需求,有些很漂亮的英文關鍵字可以拿來更新自己的 LinkedIn 工作內容介紹!
  2. 職缺頁面上的內薦員工名單
    每個職缺頁面會顯示有沒有該用戶有哪些 LinkedIn 人脈剛好在這間公司任職,可以直接聯繫對方幫自己做內部推薦。這個功能的優勢在於除了可以找人內部推薦(內部推薦通常都有機會直接進到第二關),也可以看看在這間公司的員工分享的相關文章(很多會是跟自己的公司有關),以及他們在個人工作頁面上的工作經驗撰寫,也是很適合拿來參考並且應用在自己的個人頁面上喔!注意是參考並且消化調整,請勿複製貼上!

  3. 設定某職位/某公司/相關關鍵字的職缺通知(LinkedIn會寄信)
    進入公事包頁面之後會看到右上角一樣可以修改前面提到的「職場意向」(我覺得這部分設計得很好,因為這是求職平台,所以讓用戶在應該有關的地方都可以連到同個功能)。
    很多用戶會忽略進到這個頁面後,上面的搜尋 Bar 提供不同的搜索功能,上方的搜尋列可以輸入自己有興趣的職缺,職缺之外,還可以搜尋公司、關鍵字。

這邊有個要注意的是,如果地點選擇「Taiwan」不會有結果,這邊要打中文的「台灣」才會有結果。出現結果頁後,有另個容易被忽略的功能,就是請往下看最下方有條白色的橫條,上面寫著「訂閱職缺配對通知」,若打開的話,就會不定期收到關於這個搜尋職缺的新職缺資訊。這個功能超棒的!若是你有自己的 Dream Company 夢想想要進的公司,可以訂閱那間公司的所有職缺,看哪一天突然有個你適合去挑戰的工作機會!

Read more